老工业基地焕发智能新生 荆州制造业转型跑出加速度

荆州新闻网2025-06-16 10:19:11200

  在恒隆汽车零部件集团的智能工厂里,机械臂正以0.8秒的节拍精准装配转向器齿条,AGV无人小车沿着磁条轨道穿梭送料。这个投资3.6亿元的第五代智能车间,让单条生产线用工量从32人缩减到5人,却使产能提升了300%。"过去老师傅靠手感调整的装配间隙,现在由激光传感器控制在0.01毫米内。"技术总监刘伟指着数字孪生大屏介绍道。这个场景正是荆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——这座曾经以纺织、农机闻名的"老工业基地",正以每年新增20个智能工厂的速度,书写着从"制造"到"智造"的转型传奇。

1.png

  荆州的智能化突围始于2018年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。市经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,七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技改资金超480亿元,其中2024年智能制造专项投入达63亿元,同比增长35%。在荆州开发区,美的冰箱荆州工厂的"黑灯车间"已成为行业标杆。通过5G+工业互联网平台,这里实现了从钣金加工到总装的全流程无人化,每15秒就有一台冰箱下线。"我们98%的设备数据上云,故障预警准确率达到92%。"工厂负责人赵明阳展示着手机端的远程运维系统。这样的智能化改造带来显著效益:2024年荆州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1%,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。

 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样精彩。在沙市老牌纺织企业博尔德的生产线上,智能验布机正用高清摄像头捕捉面料瑕疵,替代了昔日验布工的"火眼金睛"。公司总经理周敏算了一笔账:"每台设备每天可检测3万米布料,准确率99.7%,每年节省人工成本400万元。"更令人惊喜的是,通过接入工业大数据平台,企业成功将交货周期从45天压缩至18天,拿下了ZARA等国际快时尚品牌的订单。目前,荆州已有127家传统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,形成"机床云""纺机云"等7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。

  创新要素的集聚为转型注入持续动力。位于纪南文旅区的荆州数字产业研究院,30名博士组成的团队正在攻关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。院长柯善春透露:"我们与本地企业联合开发的线控底盘系统,已通过东风汽车的路测验证。"这样的产学研合作在荆州已成常态,全市现已建成9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156家增至2024年的487家。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更是首创"数字工匠"培养体系,其智能控制专业毕业生月薪普遍超过8000元,仍供不应求。

  政府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关键助推器。在荆州智谷产业园的共享检测中心,价值2000万元的三坐标测量仪正为中小企业提供平价服务。"单次检测费用仅为市场价的1/3,已服务企业超300家。"园区运营负责人李芳介绍。类似的共享平台还有6个,涵盖3D打印、电磁兼容测试等领域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荆州创新推出的"智改数转"专项贷已发放23.6亿元,财政贴息让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2.8%以下。市经信局局长王强表示:"我们力争到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。"

  从江汉平原走向世界舞台,荆州智造的新名片越来越亮。法雷奥荆州工厂生产的智能车灯点亮了巴黎车展,菲利华的石英纤维材料应用于SpaceX宇航服,四机厂的智能钻机远销哈萨克斯坦油田。2024年,荆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元,同比增长67%。正如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在调研时所言:"荆州探索出的'传统产业+智能赋能'路径,为中部地区工业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。"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智能制造为笔,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