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荆州博物馆的楚乐演奏厅,编钟清脆的余音尚未散去,来自西安的游客张晓蕾就迫不及待扫码预约了晚上的《楚辞》沉浸式剧场。"没想到文物会'说话',青铜器上的纹样都变成了动画故事。"她展示着手机里刚购买的"楚凤纹样"数字藏品。这样的场景正在荆州多个文化场馆上演。2025年"五一"假期,荆州接待游客达286万人次,同比增长43%,旅游收入19.8亿元,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。这座有着30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,正通过"古韵新颜"的文旅融合模式,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
文化IP的深度开发是引爆流量的关键钥匙。在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,以楚文化为蓝本的《屈原》剧场每天加演三场仍座无虚席。园区营销总监林卉介绍:"我们提取了离骚、九歌等元素开发的文创雪糕,单日销量突破1.2万支。"同样火爆的还有宾阳楼景区的"三国将士"巡游,身着铠甲的演员用方言与游客对答"荆州话版"《隆中对》,相关短视频在抖音播放量超8000万次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石首麋鹿保护区推出的"楚鹿印象"实景秀,将楚文化图腾与生态保护结合,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2%。荆州市文旅局局长杨冰表示:"每个县市都培育了特色文化IP,形成了'一城一品'的文旅矩阵。"
业态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。夜幕下的沙市洋码头文创园,百年老厂房改造的"楚艺工坊"里,游客们正体验楚式漆器的描金工艺。武汉大学艺术系的研学团队把这里作为实践基地,带队教授王颖说:"学生能直观感受'漆从西蜀来,丹自荆楚出'的工艺脉络。"三公里外的荆州古城墙上,全国首个"城墙马拉松"的参赛者佩戴AR眼镜,沿途触发三国典故的全息投影。这种"文化+体育+科技"的融合模式,使赛事报名人数从首届的2000人激增至现在的1.5万人。就连传统早堂面也玩出新花样,老字号"福寿早堂"推出十二时辰主题套餐,用不同配料演绎荆楚食俗,日均接待游客超600人次。
基础设施的提升优化了旅游体验。在荆州东门游客中心,上海来的退休教师陈建国通过"一码游荆州"小程序,十分钟就办好了包含6个景点的电子联票。"刷脸入园、智能导览都很流畅,完全不像中西部城市的水准。"这样的便捷源于2024年投入使用的智慧文旅系统,全市31个A级景区全部实现5G覆盖,AI客服能识别十种方言。交通配套同样令人惊喜,新开通的"楚文化公交专线"串联起8大文化地标,仿古车厢里播放着编钟背景音的景点讲解。更让自驾游客称道的是,32个标准化停车场新增的3500个充电桩,解决了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。"从下高速到入住酒店,全程没有'卡脖子'的环节。"湖南自驾游协会会长李勇评价道。
文旅融合产生的经济效益正在反哺城市发展。纪南文旅区的非遗传承人周振华最近忙得不可开交,他的楚绣工作室与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的培训班,已培养出170多名绣娘。"订单排到明年三月,最贵的双面绣屏风卖到8万元。"在洪湖岸边,渔民后代王建军把自家渔船改造成"渔家乐","荷塘三宝"宴搭配《洪湖赤卫队》实景演出,日均收入超过3000元。据统计,2024年荆州文旅产业带动就业12.3万人,相关从业人员人均增收1.2万元。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考察时所强调的:"荆州证明传统文化不是沉睡的资源,而是可以创造真实价值的活态基因库。"
站在新的发展节点,荆州正谋划更宏大的文旅蓝图。计划投资50亿元的楚王宫遗址公园即将开工,长江国家文化公园(荆州段)的滨江景观带已完成规划设计。更值得期待的是,荆州机场即将开通直飞东南亚的航线,为入境游打开新通道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古城墙上,早锻炼的市民与拍照的游客相视而笑——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,正在文旅融合的大道上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。